市政府有关部门: 为进一步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促进政府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根据《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 (国务院令第713号)要求,市政府办公室筛选出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影响面广的10项决策事项纳入...
2020-12-04/市级
萍乡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第三十篇 财 政 第一章 财政管理体制 第一节 省对市财政管理体制 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1984年,江西省将萍乡市列为经济综合改革试点市,推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省财政对萍乡市具体实行“固定上交,递增包干,一定四年不变”的财政管理办法:确定以1983年为基期年,核定收入基数为4544万元,支出基数为3209万元,专项上解1355万元,并从1984年起每年递增10%上交。1986年,由10%改按4%递增上交。 1987年,中央财政把向地方财政的借款进入基数,省政府也比照中央的做法,将中央借款进入基数,萍乡负担中央借款的数额为729万元,即萍乡市固定上交中央借款729万元。省政府规定:萍乡的中央借款进基数上解比例按年递增8.1%执行,超基数部分省财政返还50%。1992年,省财政取消超基数返还的政策。 1993年1月1日起,莲花县调整行政区划后,财政收支基数由吉安地区划归萍乡市。省财政核定莲花县划转的基数是:收入基数为261.8万元,支出基数为426.8万元,定额补助165万元。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由于税制改革,财政管理体制也随之发生变化。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从1994年开始实行。 基数的确定分税
萍乡市人民医院编审委员会
概 述 水秀山灵萍实城,城中幽趣每关情。安期几到寻棋侣,方朔真藏陷宦名。 春渍苔纹缘石塌,月含松韵杂吟声。犹拘王陛空怀想,须蹑虹梯先问程。 萍乡,从楚怀王在此获“萍实”而得名,萍乡水秀山灵,人文荟萃。古为吴头楚尾,赣湘两省通衙之重镇,从吴宝鼎二年设治至清,拥有丰厚的人文历史。但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医学卫生史实寥寥。民众求医问药,依靠坐堂中医及游方郎中,其中不乏名医应世。 二十世纪初,现代医学在中国出现后,萍乡境内不少优秀学子就进入当时的大都市高等学府,研读现代医学,学成后将之带人萍乡。其中有汉口协和毕业,萍乡第一个西医院、萍乡县立医院的创始人刘之光,有后来为县卫生院、县医院服务的北大医学院毕业的胡德群,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毕业的张理政,湘雅医学院毕业的张为政,北平协和医学院毕业的万锡良,江西中正医学院毕业的方象明,日本东京慈惠医科大学毕业的刘祖兆等。 萍乡全境第一个由政府举办,为全境民众服务的现代医疗卫生机构诞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原称萍乡县立医院、萍乡县卫生院,这就是早期的萍乡市人民医院。相距二十多年后,政府举办的其他卫生机构方陆续出现。因此,萍乡市人民
出版时间:2011年12月
江西省萍乡市烟草专卖局,烟草公司萍乡分公司编
序 言 王金源 盛世修志。卷帙浩繁的地方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是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萍乡烟草志》的出版问世,是萍乡建县(市)1700多年以来的第一部烟草专业志,它为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烟草事业提供历史借鉴留下了一份可贵的史料,也是我们烟草行业的一件大事,可喜可贺。 烟草是全国性的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一个新兴行业,萍乡烟草事业发展迅速,成绩显著。从事烟草工作者,为发展萍乡烟草事业,振兴萍乡经济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萍乡烟草志》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地记述了萍乡烟草行业的历史和现状。它延续了历史,使之古今贯通;它记载了当今,使之风貌依然,它突出了时代特点,使之行业通古宜今。今天,我们编纂烟草志,意在振奋精神,锐意改革,同心同德,再展宏图。让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为萍乡烟草事业创造出更加光辉灿烂的业绩。
出版时间:2011年12月
《莲花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概 述 莲花县地处赣西,交通便利,物华天宝,钟灵毓秀,素有“泸潇理学,碧云文章”之誉。国道319线纵贯南北,省道吉莲公路与赣粤高速公路衔接。距省会南昌330公里,东北接安福县,东南邻永新县,西南连湖南省茶陵县、攸县,北靠芦溪县、湘东区。南北长58公里,东西宽38公里,全县面积1062.06平方公里(不含在邻县的插花地112.06平方公里)。2002年辖6镇、9乡、1场,210个行政村,4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23.9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34‰。 莲花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在境内繁衍生息。在晋太康元年(280年)设广兴县,清乾隆八年(1743年)设莲花厅。1913年莲花厅改县,属庐陵道。1926年废道,莲花县直属省政府。1928年6月30日,成立莲花县第一届工农兵政府。1949年8月14日,全县获得解放,属吉安专区。1968年属井冈山地区。1979年属吉安地区,1992年8月属萍乡市。 莲花气候宜人,位于北纬26°57′- 27°27′,东经113°46′—114°09′,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平均日照为1601.9小时,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9.9℃,年极端最低气温- 12.5℃,历年
出版时间:2011年12月
萍乡市妇女联合会编
“东阳”巾帼竞风流 ——记“全国卫生模范村”芦溪镇东阳村妇代会 芦溪镇的东阳村,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曾以开展轰轰烈烈的群众爱国卫生运动而驰名全国,成为与山西省稷山县太阳村齐名的“全国卫生模范村”,一时赢得了“北有太阳、南有东阳”的美誉。创造这种荣誉的主人,就是生活在这里的广大妇女群众和她们的组织者东阳村妇代会。 解放前,东阳村不但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而且是一个出了名的邋遢村。村里村外杂草丛生,污水成宕,垃圾成堆,臭气薰天。贫苦群众既受着封建势力的压迫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又累遭疾病的折磨,多数人经常是疾病缠身。真可谓贫病相加,民不聊生。例如,仅1944年一场流行性痢疾,全村就死亡106人,农民曾和生一家五口,死得只剩下他一人。 1949年解放后,东阳村的贫苦人民当家作了主人,分到了田地房屋,分到了斗争果实,生活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愁吃、穿、住,日子过得愉快起来了。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的提高,他们对改变自己生活环境的要求。也日趋强烈,希望早日改变不卫生的环境状况,摆脱疾病的折磨。所以,当听到毛泽东主席关于“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号召后,东阳人民欢
出版时间:2011年12月
萍乡市郊区乡略下村编
略下村志 第一篇总述(代序) 张光荣 (一) 本村地处萍乡城西郊,是一个典型的山沟村,四面环山,有十里山沟之称。全村东西长5公里,地势东高西低,系丘陵地带,海拔200-300米,面积约5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6000多亩,占全村面积的85%,水塘和河流面积约65亩,耕地约500亩(其中水田287亩),道路和宅地约100亩。人口1958人,其中男1007人,女951人,总户数443户,分6个村民组,是个人多耕地少的村子。有小学3所(含分校),教职工15人,在籍学生200人。 一条萍略公路由萍乡通往略下村尾。东西以山峰小路、山尖与汪公潭村山岭为界至相连,西至杨梅塘以上与马岭、易马坳为界,南面以山峰与井冲、里善、麻山镇大山村山岭为界,北至青山、水口、光辉村山岭为界,东面在张山益二王庙有一小路通往汪公潭村。过去未修公路,略下村民就从这条小路进出萍乡。东南面芦下湾,历史上有条小路通往井冲村至萍乡,二组李家冲有条小路经过采石场与里善大和庵联通,四组徐家湾后山有一条山间小路通往焦宝矿、水口,滴水岩附近有一条小路与青山朝阳相连(过去此地称“鸡公山”小路),河坑咀里、麻子坡内有条小路可通青山矿、乌石等地,烂泥冲内有条山间小路
出版时间:2011年12月
  • 杨岐禅宗文化系列讲座之二:...

    主讲人:周友田

  • 杨岐禅宗文化系列讲座之三:...

    主讲人:周友田

  • 杨岐禅宗文化系列讲座之四:...

    主讲人:周友田

詹世友 江西

南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江西省二级教授,江西省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南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生导师。兼职中国伦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政治伦理学分会副主任、江西省哲学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道德教化理论、公共伦理学和美德伦理学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项和省级课题5项。出版学术专著4部,参著4部。在《哲学研究》《伦理学研究》《道德与文明》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

周玄毅 江西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外国哲学教...

1979年6月7日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珞珈青年学者,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外国哲学教研室副教授,武汉大学欧美宗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武汉大学辩论队总教练。研究方向:宗教哲学、中西比较哲学。“英国自然神论”系列译著4部:《英国自然神论:起源与结果》、《查尔斯·伯朗特文集》、《论真理》、《洛克宗教著作选集》论文代表作:《塔楼经验与龙场悟道》、《儒耶“金规则”差异辨析》、《儒耶文化适应性比较初探》、《儒耶人格修养观比较》、《互动式教学的三个问题》、《汉语神学在大学教育中的合法性问题》。

方志远 江西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

祖籍安徽休宁,1950年生于江西吉安。历史学硕士(江西师范学院)、文学博士(扬州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民进江西省委副主委。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十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兼任中国历史学会理事、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江西历史学会会长。研究方向为明代政治及制度史、明清社会经济史,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江西省社科规划课题多项,主要著作有《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明代卷》(合著)、《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明代城市与市民文学》。

凌焰 江西

萍乡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萍乡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历史地理学博士,长期从事萍乡历史文化与区域社会史研究,主持省级社科课题三项,在《史林》、《历史地理》、《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萍乡历史文化研究学术论文10余篇。

雍开全 江西

萍乡春锣传承人

汉族,萍乡春锣传承人。20世纪60年代拜老艺人荣孝善为师,学习萍乡春锣演唱,传承谱系清晰。他声音浑厚高亢,吐字清楚,表演声情并茂,韵味醇厚,演唱风格独树一帜,曾获多项全国曲艺节大奖,并参演“五个一工程”、“文华大奖”剧目萍乡采茶戏《榨油坊风情》,国家一级演员,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被誉为萍乡的“春锣大王”。其代表作有萍乡春锣《三佬倌卖机》《萍乡赞》等。他吸收和继承了传统春锣的精华,又大胆创新,融入了地方采茶戏和湘剧等表演元素,坚持传承,广收徒弟,带领学员出席全国曲艺大赛四次并获奖。经评审评定,认为该申报人基本符合国家级为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评审标准,同意推荐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何东萍 江西

萍乡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生于1968年11月,萍乡学院中文系副教授。1988年于萍乡教育学院中文专业毕业,分配萍乡上栗中学,任教高中语文课程;同时参加江西省中文专业自考,1991年毕业于江西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1996—1997年在南京大学中文系进修中国古代文学硕士课程。主讲中国古代文学、宋词选等课程。教学之余,主持校文廷式研究所日常事务,主编过《文廷式研究简讯》、《文廷式研究》。主持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文廷式《云起轩词》研究”;发表《论苏轼词中的人生境界》《论文廷式与徐建寅的交谊》《文廷式夫人陈氏及其家世》《论文廷式的文学成就》《谈<纯常子枝语>的出版》等,著有《云起轩词笺注》(岳麓书社2011年11月出版)。

平台导航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