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有关部门: 为进一步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促进政府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根据《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 (国务院令第713号)要求,市政府办公室筛选出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影响面广的10项决策事项纳入...
2020-12-04/市级
《萍乡市纪检监察志》编慕小组
概述 萍乡,位于江西西部,毗邻湖南,有“赣西门户”之称。萍乡置县始于三国吴宝鼎二年( 267),县署初设芦溪古冈,唐武德二年(619)迁今市政府所在地凤凰池。在这1730余年的历史中,萍乡除元代至元十四年( 1277)到至元十九年(1282)的5年中隶属湖南行省外,均属江西管辖。民国二十六年(1937),省列萍乡为一等县。 1949年7月23日萍乡解放,当年8月1日成立中共萍乡县委、市委和县、市人民政府。 8月中旬撤市留县,属袁州专区管辖。 1952年9月18日,袁州专区撤销,并入南昌专区,萍乡归属南昌专区。 1959年1月1日,南昌专署搬迁宜春,改称宜春专区,萍乡归属宜春专区。 1960年3月19日,萍乡由县改市,以原萍乡县的行政区域为萍乡市的行政区域,委托宜春专区代管。 1970年3月10日,萍乡升格为江西省直辖市。1971年1月,萍乡设立城关、湘东、芦溪、上栗四个县级区。 1992年8月莲花县由吉安地区划入萍乡市管辖。 1993年5月,城关区改称安源区。 1995年1月设立安源经济开发区。 1997年12月,芦溪区、上栗区改称芦溪县、上栗县。萍乡现辖莲花、上栗、芦溪三县和安源、湘东二区及安源经济开发区。全市面积3827平方公里,人口180万。到2004年末,城区面积58平方公里,人口4
出版时间:2011年12月
萍乡市郊区乡略下村编
略下村志 第一篇总述(代序) 张光荣 (一) 本村地处萍乡城西郊,是一个典型的山沟村,四面环山,有十里山沟之称。全村东西长5公里,地势东高西低,系丘陵地带,海拔200-300米,面积约5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6000多亩,占全村面积的85%,水塘和河流面积约65亩,耕地约500亩(其中水田287亩),道路和宅地约100亩。人口1958人,其中男1007人,女951人,总户数443户,分6个村民组,是个人多耕地少的村子。有小学3所(含分校),教职工15人,在籍学生200人。 一条萍略公路由萍乡通往略下村尾。东西以山峰小路、山尖与汪公潭村山岭为界至相连,西至杨梅塘以上与马岭、易马坳为界,南面以山峰与井冲、里善、麻山镇大山村山岭为界,北至青山、水口、光辉村山岭为界,东面在张山益二王庙有一小路通往汪公潭村。过去未修公路,略下村民就从这条小路进出萍乡。东南面芦下湾,历史上有条小路通往井冲村至萍乡,二组李家冲有条小路经过采石场与里善大和庵联通,四组徐家湾后山有一条山间小路通往焦宝矿、水口,滴水岩附近有一条小路与青山朝阳相连(过去此地称“鸡公山”小路),河坑咀里、麻子坡内有条小路可通青山矿、乌石等地,烂泥冲内有条山间小路
出版时间:2011年12月
萍乡铝厂编纂委员会
第一篇基本概况 概 述 萍乡铝厂(简称萍铝)1970年9月7日创建,1972年7月部份建成投产。至1989年已走过廿个春秋的坎坷历程。生产由投产到停产,由停产到复产,停停开开到逐步走上正常,以至进行技改和扩建,由单一铝冶炼发展到铝冶炼和铝加工企业。经济效益由长期亏损到扭亏为盈,特别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恢复生产,十年改革中发生了巨大变化,改变了企业的落后面貌。1979年创历史上第一个盈利年,被评为市“工业先进单位”、省“工业学大庆先进单位”,1984年实现利税133万元,比上年增长222.2%,被省评为“经济效益先进企业”。1985年起,经上级批准,致力于铝型材生产线和铝电解节能技改等两项工程建设,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分别于1986年和1987年建成投产,经济效益更为显著。1988年产铝5429吨,占全省产铝总量的71%,铝加工产品综合产量达2772吨,为历史最高记录,实现利税总额842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1989年受原料、电力、资金等严重困难的影响,生产经营不理想,经济效益比上年有较大幅度降低。 萍铝初期建设是由江西省计委安排的地方小铝厂建设项目,定名为《安源铝厂》,隶属萍乡市重工业局直接领导,列入市属厂建设。由
出版时间:2011年12月
萍乡市检察志编纂委员会编
概 述 萍乡市是江西省的西大门,地理位置为北纬27°20’~28°01’,东经113°35’~114°17’。东连宜春、安福,南与永新、湖南省攸县毗邻,西与湖南省醴陵市接壤,北与湖南省浏阳县相邻。面积3826.99平方公里,分设城关(1992年改为安源)、湘东、芦溪、上栗四个区和莲花县(1992年7月划归萍乡),共11镇47乡5街,总人口164.9万,其中非农业人口46.1万。 萍乡是江西老革命根据地之一,萍乡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21~1930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在安源路矿(铁路、煤矿)传播马列主义,1930年建立县苏维埃政权,1949年7月23日,萍乡解放,萍乡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1949年10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署正式宣布成立。经过“重点建立,积累经验,创造条件,逐步发展”过程,萍乡县人民检察署于1954年6月正式建立,业务隶属南昌专区检察分署领导。1955年1月改为萍乡县人民检察院。1960年10月改为萍乡市人民检察院,业务由宜春专区检察分院领导,“文化大革命”期间市院被撤消。1979年重建萍乡市人民检察院,业务属江西省人民检察院领导,设四个区院,业务由市院领导。1989年10月18日,市编制委员会下文,将市院各业务科
出版时间:2011年12月
《萍乡民盟志》编辑委员会
概 述 一 萍乡的民盟组织活动是在旧中国濒临覆亡新中国即将诞生的血与火的搏斗中开始的。 1949年初,为了配合解放军渡江作战,民盟江西省临时支部工作委员会(简称“临工会”),在请示民盟总部和中共华南局后,决定在武功山等地加紧开展地下武装斗争和策反工作,建立军事游击区。 5月,在“临工会”直接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军湘鄂赣边区第一纵队”在宜春慈化花园山区宣告成立。最早到达的队伍是由萍乡上栗、桐木的盟员和盟所发动的群众计一百余人。官兵们一边学习整训练兵,一边广泛宣传解放军战讯和解放区的政策,访贫问苦,打击反动势力。在和国民党部队激烈较量的石马战斗和龙岗战斗中,战士们不畏强敌,英勇拼杀,数十位同志为国壮烈捐躯。 7月,萍乡解放后,他们又全力投入各项支前工作,剿匪反霸,维护社会治安,保护物资财产,直到9月新政权建立。开展地下武装斗争和策反工作,建立军事游击区,是江西民盟也是萍乡民盟的一大特色。 1957年4月,民盟江西省萍乡直属小组在萍乡师范学校成立。两个月后,反右派斗争的狂飚席卷全国。萍乡8位盟员中有4位被戴上“右派分子”帽子。然而,即便在那极不正常的政治环境下,盟员依然相信党,相信
出版时间:2011年12月
萍乡市工会志编纂委员会编
序言 古育萍 《萍乡市工会志》的出版,是我市工运史志工作的一件大喜事。这部志书以翔实的资料,丰富的内容,全面展示了萍乡工人阶级,特别是安源工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反动统治,不屈不挠、前扑后继闹翻身、求解放的卓越斗争;详细地反映了萍乡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开展各项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具体地记述了萍乡工会组织和工会工作发展的历史面貌。它的出版,对于弘扬萍乡工人阶级的优良传统,教育后人,继往开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萍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之一,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和斗争经验。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萍乡。1922年春,毛泽东、李立三等同志在萍乡创建了中国产业工人中的第一个中共基层支部——中共安源路矿支部,组建了人数众多、组织严密、战斗力强而著称于全国的革命工会——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为求得中华民族的解放,谋取工人阶级的利益,萍乡工人阶级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展开了英勇的斗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对促进全国工人运动的振兴和革命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出版时间:2011年12月
  • 杨岐禅宗文化系列讲座之二:...

    主讲人:周友田

  • 杨岐禅宗文化系列讲座之三:...

    主讲人:周友田

  • 杨岐禅宗文化系列讲座之四:...

    主讲人:周友田

詹世友 江西

南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江西省二级教授,江西省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南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生导师。兼职中国伦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政治伦理学分会副主任、江西省哲学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道德教化理论、公共伦理学和美德伦理学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项和省级课题5项。出版学术专著4部,参著4部。在《哲学研究》《伦理学研究》《道德与文明》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

周玄毅 江西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外国哲学教...

1979年6月7日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珞珈青年学者,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外国哲学教研室副教授,武汉大学欧美宗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武汉大学辩论队总教练。研究方向:宗教哲学、中西比较哲学。“英国自然神论”系列译著4部:《英国自然神论:起源与结果》、《查尔斯·伯朗特文集》、《论真理》、《洛克宗教著作选集》论文代表作:《塔楼经验与龙场悟道》、《儒耶“金规则”差异辨析》、《儒耶文化适应性比较初探》、《儒耶人格修养观比较》、《互动式教学的三个问题》、《汉语神学在大学教育中的合法性问题》。

方志远 江西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

祖籍安徽休宁,1950年生于江西吉安。历史学硕士(江西师范学院)、文学博士(扬州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民进江西省委副主委。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十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兼任中国历史学会理事、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江西历史学会会长。研究方向为明代政治及制度史、明清社会经济史,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江西省社科规划课题多项,主要著作有《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明代卷》(合著)、《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明代城市与市民文学》。

凌焰 江西

萍乡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萍乡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历史地理学博士,长期从事萍乡历史文化与区域社会史研究,主持省级社科课题三项,在《史林》、《历史地理》、《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萍乡历史文化研究学术论文10余篇。

雍开全 江西

萍乡春锣传承人

汉族,萍乡春锣传承人。20世纪60年代拜老艺人荣孝善为师,学习萍乡春锣演唱,传承谱系清晰。他声音浑厚高亢,吐字清楚,表演声情并茂,韵味醇厚,演唱风格独树一帜,曾获多项全国曲艺节大奖,并参演“五个一工程”、“文华大奖”剧目萍乡采茶戏《榨油坊风情》,国家一级演员,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被誉为萍乡的“春锣大王”。其代表作有萍乡春锣《三佬倌卖机》《萍乡赞》等。他吸收和继承了传统春锣的精华,又大胆创新,融入了地方采茶戏和湘剧等表演元素,坚持传承,广收徒弟,带领学员出席全国曲艺大赛四次并获奖。经评审评定,认为该申报人基本符合国家级为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评审标准,同意推荐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何东萍 江西

萍乡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生于1968年11月,萍乡学院中文系副教授。1988年于萍乡教育学院中文专业毕业,分配萍乡上栗中学,任教高中语文课程;同时参加江西省中文专业自考,1991年毕业于江西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1996—1997年在南京大学中文系进修中国古代文学硕士课程。主讲中国古代文学、宋词选等课程。教学之余,主持校文廷式研究所日常事务,主编过《文廷式研究简讯》、《文廷式研究》。主持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文廷式《云起轩词》研究”;发表《论苏轼词中的人生境界》《论文廷式与徐建寅的交谊》《文廷式夫人陈氏及其家世》《论文廷式的文学成就》《谈<纯常子枝语>的出版》等,著有《云起轩词笺注》(岳麓书社2011年11月出版)。

平台导航

查看更多